《空橋上的少年》01:成為自己從「認識」開始
- Hsin-Yu Lin
- 4天前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3天前
高中第一次讀《空橋上的少年》,最有印象的是「你是想來?還是想逃離?」
也依稀記得書中看似迥異的醫師與個案,卻有著相似之處
而大四的我已經在認輔中與個案談了幾年的時間,自己也仍在接受諮商
重新讀這本書的我,有很多新的看見,因此會用幾篇文章談談這些想法
「我們有沒有可能活得更像自己?」
書中反覆提到「成為」,不論是成為誰,或是成為不讓大家失望的樣子
對醫師(作者)是如此,對個案也是,對我們都是
而「你想成為誰?」這個問題,高中的自己曾經在諮商中討論過
那時候的我夢想成為心理專業工作者,心中是有典範的
但心理師告訴我:
你不用成為我,也不用成為其他前輩,你會成為你自己
現在回頭看,才發現「成為自己」比起成為其他人更加困難,卻也更加珍貴
因為我們會需要認識自己,並與那些曾經陌生的部分親密
像自己?像認識的自己?
像自己對我來說有兩種意思,一種是我們是否能展現我們認識的自己
真誠的面對自己,以真實的自己面對世界
另一種是我們是否活得像我們幫自己寫的「故事」
之所以用故事這個詞,是因為我們可能拿到一些初始的設定
這些設定有我們的優勢也有劣勢,而我們能否看見這些部分並與之共存?
用故事,也是因為我們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,可以融入我們對自己的無限想像
這些想像有我們對自己的期許,也有在別人身上看到的,那些我們渴望的
可是不論是哪一種意思,都有個前提是「對自己的認識」
認識自己是基礎,但不簡單
大學最後一學期,我到小學擔任情緒課的老師
一開始的起心動念是因為在實務中遇到太多「不知道」
不知道自己怎麼了、不知道誒還好、沒有感覺......是兒少工作裡常聽到的話
但半個學期過去了,我發現最大的改變是
我不再把「知道」當成唯一目標 不知道也很好,認識不知道也很好
因為我開始看見,「不知道」背後的意圖
就像打開盒子,「不知道」可能是:
我怕打開來之後跑出一隻怪獸,大家會被嚇跑
我擔心打開之後會發現是空的,我會跟大家一起對自己失望
我不確定你是不是真的適合跟我一起開箱
我沒辦法想像裡面是什麼,我可能無法招架
所以我開始練習,不開箱也沒關係
一起看看鎖也很好,這也是一種認識
而且是這個鎖,守護了重要的部分
回到今天想談的,成為自己從「認識」開始
其實重要的,不是開箱裡面的東西
而是一起看看這個盒子
他是什麼材質的?他有鎖嗎?
你覺得這個盒子怎樣?你喜歡嗎?
光是一起探索的歷程,就是很棒的事情
也會愈來愈靠近自己:)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