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空橋上的少年》02:誰是個案?

  • 作家相片: Hsin-Yu Lin
    Hsin-Yu Lin
  • 3天前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高中第一次讀《空橋上的少年》,最有印象的是「你是想來?還是想逃離?」

也依稀記得書中看似迥異的醫師與個案,卻有著相似之處

而大四的我已經在認輔中與個案談了幾年的時間,自己也仍在接受諮商

重新讀這本書的我,有很多新的看見,因此會用幾篇文章談談這些想法



誰是醫者?誰是個案?


書中的醫師(作者)與個案看似迥異——一個是符合眾人期待的醫者、一個是無法滿足大家期待的個案——實則有很多相像的地方

我開始思考,是什麼決定了誰是個案、誰是治療者?


在學諮商倫理的時候,老師強調,這是一門專業

我們有這些專業知識,也才會「我們是心理專業,而個案會來找我們」

但有時候,我在個案身上學到的更多,最好的老師真的是個案



如果換一副不同的手牌,結局會一樣嗎?


大學期間的我,花很多時間學習、進修,還修其他學院的課

於此同時,有些同學的課餘時間填滿了工讀,唯有如此才能繼續在台北求學

「他們也很努力,憑什麼接受掌聲的不是他們?」我總是這麼想著

我也開始想像,如果我們換了劇本,我有辦法像他們那樣嗎?

如果是我面對這些人生的挑戰,我也能克服嗎?


每個人都希望拿到一手好牌,卻並非所有人都能如願

而我們又怎能確定,自己的「勝出」不是因為運氣?

會不會我們眼前的人,已經用手上的牌,打出最漂亮的一局?



原來我們都一樣


雖然我們拿的手牌不同,但沒有牌出的困窘、只有自己抽不到想要牌卡的孤獨......

有很多情感其實是相似的,即使我們可能沒辦法經歷一樣的事物

但帶著對個案主觀的好奇,試圖貼近這些經驗,或許療癒就能從理解開始

我們都一樣,有時感覺自己充滿可能,也有時好像窮途末路

我們也都不一樣,所以「對個案尊重」是我很重要的相信


在那些我們還沒看見的脈絡裡,可能藏著生命的寶藏



留言


image.png

​@2025 林昕妤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