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
《空橋上的少年》02:誰是個案?
書中的醫師(作者)與個案看似迥異——一個是符合眾人期待的醫者、一個是無法滿足大家期待的個案——實則有很多相像的地方。我開始思考,是什麼決定了誰是個案、誰是治療者?


《空橋上的少年》01:成為自己從「認識」開始
書中反覆提到「成為」,不論是成為誰,或是成為不讓大家失望的樣子。而「你想成為誰?」這個問題,高中的自己曾經在諮商中討論過。現在回頭看,才發現「成為自己」比起成為其他人更加困難,卻也更加珍貴——因為我們會需要認識自己,並與那些曾經陌生的部分親密。


不完美作為一種枷鎖:談完美主義
完美主義並不只是對個人表現的要求,也可能進一步影響到與他人的相處。面對完美主義,或許有除了趕盡殺絕以外的選項。


自傳 2|經歷整理與簡歷
如果說成為諮商心理師比喻成一趟環遊世界的旅程,那我們的經歷就好像是你走過的景點。我們在這些已經完成的小旅行中,獲得了訂民宿、處理交通等能力,幫助我們接下來能夠訂機票。所以雖然簡歷通常不是必備項目,但建議可以整理自己這段時間的積累。


自傳 01-2|為什麼是「你」呢?
心理師沒有一定要是什麼樣子,但有一些特質可能會是常見的。而在寫自傳的過程中,我也在重新審視自己是否具備哪些特質。這篇文章想邀請你,一起好好地靜下來,想一想你認識的自己是怎樣的人呢? 你喜歡自己的哪些部分呢? 有哪些是你覺得不太滿意的? 為什麼呢?


自傳 01-1|回到自己身上
我相信每個踏進這個領域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。可能是過去作為個案時有正向的經驗,因此期待在自己安定之後成為「負傷療癒者」;也可能是對人充滿好奇,行為模式、主觀詮釋的多元性令人著迷。不論如何,一定有支持著我們走下去的原因。這篇文章想陪你一起回到自己身上,去思考踏上這條路的初心。
bottom of page